視覺殘留也叫視覺暫留現象 即視覺暫停現象(Visual staying phenomenon,duration of vision)又稱“余暉效應",1824年由英國倫敦大學教授皮特‘馬克’羅葛特在他的研究報告《移動物體的視覺暫留現象》中zui先提出。
人眼在觀察景物時,光信號傳入大腦神經,需經過一段短暫的時間,光的作用結束后,視覺形象并不立即消失,這種殘留的視覺稱“后像",視覺的這一現象則被稱為“視覺暫留"。
視覺暫留現象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原因是由視神經的反應速度造成的,其時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動畫、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 視覺實際上是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感光細胞感光,并且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傳回大腦引起人體視覺。感光細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這就形成了視覺暫停的機理。
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zui早的視覺暫留運用。宋時已有走馬燈 ,當時稱 “馬騎燈 " 。隨后法國人保羅·羅蓋在1828年發(fā)明了留影盤,它是一個被繩子在兩面穿過的圓盤。盤的一個面畫了一只鳥,另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當圓盤旋轉時,鳥在籠子里出現了,這證明了當眼睛看到一系列圖像時,它一次保留一個圖像。
物體在快速運動時, 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繼續(xù)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圖像,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種性質。人眼觀看物體時,成像于視網膜上,并由視神經輸入人腦,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xù)0.1 -0.4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
聰明的人類把這一神奇的現像利到了工業(yè)生產上。頻閃儀的發(fā)明就說明了這一點。頻閃儀本身可以發(fā)出短暫又頻密的閃光。當我們調節(jié)頻閃燈的閃動頻率,使其與被測物的轉動或運動速度接近或同步時,被測物雖然高速運動著,但看上去卻是緩慢運動或相對靜止,這種視覺暫留現象使人目測就能輕易觀測到高速運動物體的表面質量與運行狀況,而頻閃儀的閃光速度即為被檢測物體(例如:馬達)轉速和運動頻率(印刷袋),亦可以利用頻閃儀分析物體振動情況、高速移動物體的動作以及高速攝影等。